八企书写跨界LED版“孙子兵法”

近年,LED行业所呈现出来的爆发式增长,以及国家政策对LED产业的大力扶持,使得各路企业纷纷携资金涌入。为环保之崛起而跨界LED,不管是一兵一卒还是千军万马,也权当是尽一企之力。可如何运用资金和技术实力,跨界布局?不论是小经营还是大谋略,“敢”字当先,便不以成败论英雄。量身定做一套游刃有余的“作战方案“,成为跨界LED企业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。

同方股份:优势转变,规模变策略

变则通,通则达,达则兼济天下。柴静的《穹顶之下》让LED人、LED企业顿显责任深重。“兼济天下”不是凭着满腔热情就去了,规模优势转变为策略优势,让同方股份成为LED行业内拯救环境的一支潜力股。

同方股份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模式,主营信息和能源环境两大领域。2008年,同方股份耗资8亿用于“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制造及其应用产业化”项目。财大气粗,投资就是大手笔。2010年,同方股份在江苏南通投资建设高亮度LED应用综合性产业基地。截至年末,累计投资额54912万元,但2010年度产生收益却为-1163万元。

当投资与回报并未完全成正比,同方股份进行了策略上的调整。2014年10月30日,真明丽斥巨资布局中石化加油站节能照明,同年,同方股份境外全资子公司拟通过认购定增新股的方式,获得港股上市公司真明丽的控股权。

这一认购,让同方股份离环保更近一步的同时,LED发展也如虎添翼。2015年,同方股份控股公司真明丽更名为“同方友友”,扩充及拓展国内外LED照明及相关节能业务。

同方通过规模化布局,LED业务发展迅猛,形成了以半导体芯片、通用照明、照明工程、显示背光业务为核心的产业架构。

比亚迪照明:十年沉淀,厚积薄发

纵观比亚迪进入LED行业以来的成长史,低调但却不失策略。从2003年到2014年,比亚迪从LED行业新军变成了老将,不管是老将还是“老姜”,终归都是老的“辣”。

比亚迪主营汽车业务、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、二次充电电池及新能源业务。2003年,比亚迪就开始进入LED产业,前期应用集中在汽车照明及手机背光领域。避免被行业“边缘化”,三年的成长过程让比亚迪开始关注LED通用照明。有汽车、IT、新能源作为坚强的后盾,使得比亚迪跨界无后顾之忧,一发不可收拾。2010年,比亚迪塑造了自己的品牌——比亚迪照明。

十年,对于一个企业发展来说不长,但是也足以让其成为行业中“拿麦就是歌手,打仗就是英雄”级的人物。2014年,比亚迪LED业务实现总营收5.14亿元,相较于2013年总营收3.67亿元,同比增长40.05%。

广东甘化:明确目标,借LED摆脱亏损

Duang的一下就摆脱亏损帽子,恐怕只有广东甘化有此“特技”吧。2011年,广东甘化还被称为“ST甘化”,当年亏损1.96亿元,2012年因为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7283.25万元(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补贴就来自于MOCVD设备的补贴),摆脱了亏损帽子,摆脱了退市风险。

广东甘化主营造纸、生化产品。2011年投资8.36亿元成立全资子公司德力光电,建LED外延片生产项目,新建20台MOCVD设备的外延片生产线及配套芯片生产线。

只是,这小体量的德力光电,2014年下半年开始投产,尚未能实现规模效益,甚至造成广东甘化2014年业绩下滑。

李嘉诚:明星效应,点灯成金

2014年《福布斯》全球富豪榜排名公布,李嘉诚以310亿美元的净资产蝉联亚洲首富,古往今来,居高位者非才即财。

李嘉诚名下长江实业主营地产发展及战略性投资,和记黄埔经营港口及相关服务,地产及酒店、零售、能源、基建、投资等。2014年3月初,李嘉诚向媒体展示了其投资的纳米LED灯泡。11月21日,这款因“李超人”的品牌效应而名声大噪的“全球最节能”LED灯泡Nanoleaf正式在香港开售,售价高达35美元。

经李嘉诚之手再度曝光后,LED灯随即在港股市场引发点石成金效应,多只LED照明概念股股价抽升。实业明星效应赢得了各界媒体的传播,也使得LED照明在国内市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。

小米:企业“抱团”,暗度陈仓

国内互联网企业涉足手机业布局智能家居始于小米,跨界时间最短速度最快并且极具“杀伤力”。

小米专注于智能产品自主研发,主营电子智能产品。2014年10月,小米推出Yeelight智能灯泡,被看作是跨界LED、布局智能家居的重要开始;11月,小米推出了一款售价为19.9元的随身LED灯;12月,小米公司和美的集团双双发布公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小米科技将以12.66亿元购买美的1.29%的股份。仅三个月的时间,小米的一连串快动作让外行目瞪口呆,同行有些望尘莫及。

2015年1月底,亚明、阳光、鸿雁、欧普、飞利浦、木林森、科瑞、锐高、莹辉、柏年、鼎晖、顿格等13家企业与小米签订共建智能照明联合声明,共同推进智能照明发展。2月份,小米与飞利浦合作,共掘LED智能照明这座“金矿”。

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一系列生态链的准备充分,有望引爆物联网生态圈。

方大集团:折戟沉沙,欲扬先抑

早在2000年就已经跨界LED的方大集团也算是元老级的企业了,可是14年的时间并没有让一颗小草长成参天大树(草长成树显然是不可能的,此处仅限夸张)。面对LED业务带来的亏损和后来者居上的窘境,方大集团放弃了一年,沉默了两年,爆发了一年,欲扬先抑,曲线救国的道路也实属不易。

方大集团主营建筑幕墙系统及材料、太阳能光伏电池等业务。2000年,方大集团与中科院半导体所、南昌大学共同研究开发、生产以氮化镓(GaN)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蓝光LED、白光LED以及全彩显示屏等高科技产品。中间的发展过程就不一一赘述,据方大集团公告,LED业务2011年亏损净利润1729万元人民币,占到方大集团当年净利润比例的-17%。

许是认识到在LED行业内摸爬滚打不容易,2012年6月,宣布停止控股子公司沈阳方大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的经营,方大集团的所有LED业务逐渐淡出市场。

如果你认为方大集团是“金盆洗手”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时隔LED业务淡出市场两年,2014年,方大集团董事、副总裁王胜国却又表示,按照计划,三年之后方大LED照明灯有望覆盖全国基层市场。

慢着,2012年到2014年沉寂中的两年,方大集团是在秣马厉兵,欲一雪当年亏损之耻?

利和丰科技:跟风而始,无果而终

第一拨手机贴膜人士努力工作,发家致富;第二拨手机贴膜人士努力工作,贴了更多的手机膜。跟风,不是坏事,但必定也不是好事。用“兵法”尚且会失策,无策略跨界谋发展,要么死,要么生不如死。

利和丰注册于1998年,开始生产电脑配件、软件等,到2005年增加DVD整机及配件等业务。2012年,跨界进入LED行业。

还没在LED行业混熟脸,2014年11月17日便爆出利和丰老板钟刚携其妻子失联的消息。据了解,利和丰拖欠62名员工工资近40万元、供应商货款超过1000万元。

从2012年到2014年,距离利和丰跨界LED不过两年时间,在LED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候进入,却并没因此分得一杯羹,而是落得一个惨淡收场的结果。

富士康:借LED转型,船大难掉头

代工界LED做得最棒的,LED界代工做得最牛的。都是优势反而没有优势,当庞大的富士康意图借LED转型时,就该明确自身的尴尬处境,认识到船大难掉头的“规律性”问题。

从芯片封装到应用,从LED显示屏到LED照明,富士康在LED照明领域可谓布局完整和精密。“掌门人”郭台铭曾透露,要将LED产业作为富士康的一个转型,由代工转变为自主品牌,由传统电子转变成新兴产业。然而,就这几年的布局来看,自主品牌没建立,代工之路却越走越远。

富士康的主营业务是为全球各大IT品牌厂家代工产品。2013年底,富士康在贵州的工厂建成投产,设置电视、LED路灯、电子白板产线各一条。富士康意将LED产业作为从代工到自主品牌、从传统电子行业到新兴产业的转型。

据了解,富士康LED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订单、品牌代工、集团本身的照明替换。

虽然富士康在全国多个地方都有投资LED,但是标有富士康商标的产品,却很难在市场上看到。



来源:中国LED网



如需获取更多资讯,请关注LEDinside官网(www.ledinside.cn)或搜索微信公众账号(LED在线)。

【版权声明】
「LEDinside - LED在线」所刊原创内容之著作权属于「LEDinside - LED在线」网站所有,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,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、转载、散布、引用、变更、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,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。
【免责声明】
1、「LEDinside - LED在线」包含的内容和信息是根据公开资料分析和演释,该公开资料,属可靠之来源搜集,但这些分析和信息并未经独立核实。本网站有权但无此义务,改善或更正在本网站的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。
2、任何在「LEDinside - LED在线」上出现的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资料、资讯、研究报告、产品价格等),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,均只作为参考,您须对您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。如有错漏,请以各公司官方网站公布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