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D芯片行业的周期性VS企业的进退取舍

截至2022年2月22日,LED芯片企业中,仅聚灿光电发布了2021年业绩报告。根据该报告,聚灿光电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0.09亿元,同比增长42.83%,归母净利润为1.77亿元,同比增长728.43%。

其他LED芯片企业虽仍未发布正式报告,但华灿光电、乾照光电、蔚蓝锂芯、士兰微等LED芯片企业均发布了业绩预告,且净利润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。

事实上,随着LED行业景气度逐渐回升,LED芯片俨然又一次成为行业内外的重金押宝之地了。

LED芯片的“剩”者为王

1999年,中国大陆LED芯片产业正式进入起步阶段。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光电研究处LEDinside指出,1998年,中国大陆仅有3家LED芯片相关企业,1999年增加至6个,且在1999年-2009年间,每年都有2-7个企业进入LED芯片行业,LED芯片生产企业的数量也在2009年增加至62个[1]。

随后,中国大陆LED芯片产业进入疯狂投资阶段。2009年,扬州市政府率先出台MOCVD现金补贴政策,随后江门、芜湖、杭州、武汉等地方政府纷纷跟上。

MOCVD补贴政策直接导致国内新的LED外延芯片专案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光电研究处LEDinside统计,2009-2012年国内共计成立新的LED外延芯片专案65个(其中,2012年为投资低潮,大陆LED芯片新增项目仅有2个),截止2012年年底,中国MOCVD设备数量已经超过900台[2]。

随着中国大陆LED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,台湾地区及国际厂商在大陆的芯片市场份额逐渐缩小。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光电研究处LEDinside指出,2013年中国大陆LED芯片国产率已达80%[1]。

然而,这些成就的背后,却存在着另一番景象:LEDinside在2013年5月的统计中发现,2009-2012年间新成立的65个LED外延芯片专案中,超过3成项目当时正处于退出或搁置状态,而2012年中国MOCVD产能利用率也不足5成[3]。

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,离不开LED芯片行业老生常谈的一个词:周期性。

大江东去浪淘尽。2009年至今,LED芯片行业经历了三轮周期,而每一轮的周期都有着类似的情节:LED新应用场景带来需求上涨——芯片产能供不应求——原有企业产能扩张、新企业涌入——供需平衡乃至供过于求——利润下滑库存增加,竞争加剧——LED新应用再带来需求上涨。

LED芯片行业的周期性VS企业的进退取舍

应用带来需求,需求拉动产能,而产能的无序扩张造成的供过于求又带来一轮的洗牌,每一轮周期大抵如此。当然,每一轮周期下,都有“剩”者成为胜者[4]。

三安光电(2008年上市)、乾照光电(2010年上市)、华灿光电(2012年上市)先后上市,德润豪达于2009年和韩国EPIVALLEY公司合作引进MOCVD生产线……他们成为第一轮周期的佼佼者;

澳洋顺昌在第一轮周期的底部开始建厂、投资,成功在第二轮周期的上升期同步释放产能,LED业务在2013年第三季度开始贡献营收及利润,一举成为当时LED芯片环节最大的黑马;聚灿光电在2010年成立,随后相继成立玄照光电(2010年)、聚灿能源(2011年),产能不断扩大,公司也逐步站稳脚跟。2017年6月,聚灿光电成立了聚灿宿迁,同年10月,聚灿光电成功上市。

兆驰股份于2017年在江西南昌成立兆驰半导体,并先后投资建设了LED外延片及蓝绿光芯片项目、红黄光芯片项目;兆元光电在2018年实现一期项目10万片/月芯片生产线全线投产,二期项目也在这一年立项。凭借着产能的提升,兆驰股份和兆元光电在第三轮周期脱颖而出。

经过三轮周期的洗礼,目前中国大陆LED芯片企业的数量已从高峰时期的80多家,减少到现在的约14家,多强并立的局面已悄然成型。

LED芯片行业的周期性VS企业的进退取舍

市场爆发前夜,LED芯片的“取舍经”

LED芯片行业的周期性让一批又一批企业相继倒闭或退出。如今,经历了漫长的周期下行,LED芯片行业终于在2020年下半年逐步复苏。

当下,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,而新冠肺炎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,终端需求与以往不同。面对新的市场阶段,LED芯片企业在布局上也有着不同的取舍。

其一是LED芯片企业。

一种是选择退出LED芯片市场竞争。比如德润豪达在2019年宣布退出LED芯片业务。

另一种则是LED芯片企业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实力的判断,在近年来纷纷调整产能结构。

这一轮产品结构的调整大致可追溯到2019年。当时,芯片产能无序扩张带来的反噬已经显现,传统照明领域LED芯片单价下降,中低端产品已不足以带领企业走得更远,因此,产品结构的调整成为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。

比如,三安光电自2019年开始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升级,中低端产品以降低库存水位为主,高端产品则主推Mini/Micro LED、红外、紫外、车用、植物照明等;华灿光电于2020年调整产品结构,低端照明芯片产品的营收比重下滑,高光效照明及背光、车用等高端芯片产品营收比重上升。

总体而言,本轮产品结构调整中,Mini/Micro LED成为布局的重心,而植物照明、车用LED、紫外/红外LED等利基市场也纷纷入了各大LED芯片企业的“法眼”。

除了在应用领域上加速布局外,第三代半导体也成为头部企业升级的重要方向,如三安光电、华灿光电、乾照光电、士兰微、聚灿光电等,均已进入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领域。

其二是非LED芯片企业。原本处于产业链中下游位置的LED企业,近年来频繁向上游试探。

利亚德与晶电于2020年3月合资成立了利晶,并于无锡建设生产工厂。此次强强联合保障了利亚德拥有稳定的芯片供货渠道。据悉,利晶公司使用的芯片绝大部分是来自晶电。

同时,利亚德、晶电和利晶三者还共同成立了Micro LED研究院,致力于Micro LED芯片的开发与应用,Micro LED产品驱动技术和系统方案,以及巨量转移技术和表面防护技术等的研究、实现与改进,并提供研究成果于无锡的量产基地以实现应用落地。

木林森的全产业链布局已从LED外延、芯片、器件,扩展至灯具包括支架、荧光粉、高分子材料等多方面。其中,在芯片方面,木林森通过参股的方式获得了澳洋顺昌、开发晶、至芯半导体的股权,分别占股26.88%、25.50%、20.00%。

木林森也十分注重与LED芯片供应商之间的合作。2016年4月,木林森与华灿光电签订总价15亿芯片采购战略协议;作为传统合作伙伴,木林森还与晶电在印度共同设厂,开拓印度市场。

国星光电于2011年成立国星半导体。2021年3月5日,国星光电2.2亿元增资国星半导体,进一步优化上游芯片产品结构;2022年2月14日,国星光电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,国星半导体已实现Mini LED芯片批量出货,同时国星半导体开发了面向于P0.3间距及面向P0.1间距的Micro LED芯片系列。

此外,在第三代半导体上游方面,国星光电也已布局了硅基氮化镓外延芯片。

兆驰半导体作为兆驰股份下属芯片子公司,是兆驰股份向上游布局的重要一环。据悉,兆驰半导体于2017年宣布在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建设LED外延、芯片及Mini/Micro LED半导体产业园。项目一期投资人民币100亿元,建设集研发、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LED外延及芯片生产基地。自成立至今,兆驰半导体已实现在化合物半导体LED领域的蓝绿光(蓝宝石基氮化镓材料)红黄光(砷化镓基砷化镓材料)4英寸晶圆65万片/月产能,产品覆盖了化合物半导体LED全产品领域(照明与显示)。

2022年2月16日,兆驰股份在南昌举行LED显示终端项目及设备采购签约活动,兆驰半导体园区内计划引进52腔中微半导体UniMax外延制程设备以及相适配的芯片端制程设备,将总体半导体芯片产能由目前的65万片4英寸/月提升至100~110万片4英寸/月,其中新增的40万片4英寸晶圆将全面投入到LED新型显示领域。

新的周期,新的洗牌

当前,LED的应用空间正在进一步被打开。同时,自2020年开始,中国LED产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加速了国产化替代,而芯片端在需求增加的背景下经历了一轮全球范围的去库存,中低端芯片也在缺货的背景下出现一定程度的涨价,中高端芯片市场需求也有了强劲表现,以Mini/Micro LED为代表的产品应用起量将开启LED芯片行业新一轮上升周期。

其中,Mini LED应用方面,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光电研究处LEDinside预计,2022年除了三星电子和TCL等持续经营Mini LED背光电视外,不少品牌也加入行列,整体Mini LED电视出货量将挑战450万台。

同时,Mini LED背光液晶监视器、Mini LED背光笔电等产品的出货也将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。其中,Mini LED背光液晶监视器由于价高且产品刚起步,故市场规模相对较有限。展望2022年,在QD OLED液晶监视器及OLED液晶监视器将加入抢食高端液晶监视器市占的局面下,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光电研究处LEDinside预计,2022年Mini LED液晶监视器出货量将达6.5万台,年成长率27%。

Micro LED方面,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光电研究处LEDinside指出,Micro LED大型显示器将走向家庭剧院等级及高阶商业展示市场,届时将有望推动Micro LED大型显示芯片产值的快速成长。

然而,商场如战场,当下正处于中国LED芯片行业走出周期底部、迎来供需拐点的时刻,因此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,甚至是未来重新分割市场份额的重要起点。无论是扩大产能、加强研发,还是兼收并购、强强联合,LED芯片企业迎来布局的关键时刻,若再度错过新的产业浪潮,未来可能会成为新一轮竞争中的失败者。

新的周期来了,而新的洗牌,也来了。(文:LEDinside Lynn)

参考文章:

[1] 中国大陆LED芯片潜伏待发,生产企业暴涨至62家,https://www.ledinside.cn/research/20090911-10646.html

[2] LEDinside:2013年两岸LED芯片产业整合潮加速进行,https://www.ledinside.cn/research/20130515-26069.html

[3] LEDinside:2013年两岸LED芯片产业整合潮加速进行,https://www.ledinside.cn/research/20130515-26069.html

[4] 中国LED芯片产业特性:起来得快,死得也快,https://www.ledinside.cn/news/20170310-40877.html

转载请标注来源!更多LED资讯敬请关注官网或搜索微信公众账号(LEDinside)。

【版权声明】
「LEDinside - LED在线」所刊原创内容之著作权属于「LEDinside - LED在线」网站所有,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,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、转载、散布、引用、变更、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,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。
【免责声明】
1、「LEDinside - LED在线」包含的内容和信息是根据公开资料分析和演释,该公开资料,属可靠之来源搜集,但这些分析和信息并未经独立核实。本网站有权但无此义务,改善或更正在本网站的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。
2、任何在「LEDinside - LED在线」上出现的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资料、资讯、研究报告、产品价格等),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,均只作为参考,您须对您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。如有错漏,请以各公司官方网站公布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