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头争相提前卡位,苹果在韩申请34项Micro-LED专利

美国彭博社日前报道称,苹果公司正在秘密研发下一代的Micro-LED显示面板技术,准备未来摆脱对三星、LG等公司的依赖。

据外媒最新消息,苹果已经在韩国申请了30多个Micro-LED的专利技术,表明苹果研发显示面板的巨大决心,这也将对韩国两大巨头形成某种遏制。

据韩国先驱报网站报道,苹果之前收购了研发Micro-LED显示面板技术的LuxVue科技公司。根据韩国政府的资料,在过去十年时间里,苹果一共申请了11个Micro-LED相关的专利,上述的LuxVue则申请了23个专利。这意味着苹果一共掌握的Micro-LED专利数量多达34个。

这么多的专利数量,表明苹果极有可能在未来的电子设备中使用Micro-LED显示屏。

苹果上述申请的专利覆盖了Micro-LED面板的各种技术,比如芯片结构、控制系统、对于Micro-LED面板的控制搬运过程。

韩国知识产权办公室显示面板部门的负责人Kim Jong-chan表示,苹果公司之所以向韩国政府申请这些专利,是因为韩国有两大显示面板巨头三星电子和LG电子,两家韩国企业未来可能会在设备中使用Micro-LED显示屏。

苹果一直在研发和注册各种技术专利,许多外媒指出,苹果申请的一些专利,并不见得最终使用到某种产品或技术中,苹果的目的是提前对竞争对手进行卡位和遏制,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。

不过如此众多的Micro-LED专利数量,表明苹果已经不再是遏制对手那么简单。

迄今为止,苹果并不具有显示面板的大规模制造能力,需要从夏普、LG、三星、日本显示器等公司进行采购。在去年发布的iPhone X手机中,苹果采购了三星显示器公司独家供应的OLED屏幕。

据报道,三星和苹果的合作并不理想。三星OLED出现了良品率过低的问题,导致下游富士康集团无法生产出足够多的手机。另外在手机上市发售后,许多消费者在屏幕两侧发现了刺眼的绿色线条,极有可能是显示屏制造商的技术问题。

另外,三星独家供应也影响到了苹果的采购价格。据彭博社报道,同样的OLED屏幕,三星销售给自家手机部门的价格是85美元,但是销售给苹果的价格高达110美元,三星获取了不菲的利润。

110美元的OLED屏幕价格,直接推高了iPhone X的价格。999美元的高昂定价,成为这款手机销量低迷的重大原因。

据彭博社报道,在Micro-LED显示面板领域,苹果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投资,除了进行企业收购、专利注册之外,苹果在加州总部附近还有一座工厂,秘密进行小规模研发制造。

韩国布局

三星和LG是全球第一集团的显示面板制造商,两家公司都已经瞄准了Micro-LED技术。

在过去十年中,三星电子一共申请了24件Micro-LED专利,三星显示器公司申请了24个专利,LG电子公司申请了29个专利,LG显示器公司的申请数量则为35个。

今年初,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,三星电子公司对外发布了全世界第一款基于Micro-LED屏幕的大尺寸电视机。

作为对竞争对手三星的回应,有消息称LG电子公司也准备在九月份的IFA消费电子展上,展示该公司的第一款Micro-LED电视机。LG电子在这一产品上和兄弟公司LG显示器和LG Innotek进行了合作。

技术差异

据报道,Micro-LED显示面板使用了微小的发光二极管阵列,可以进一步缩小电子设备的体积,提供更高的显示亮度,另外使用更少的电能。

目前,OLED成为最热门的显示面板,在今年发布的三款手机中,苹果可能会在两款手机中采用OLED屏幕。据悉,和OLED相比,Micro-LED屏幕具有更长的寿命,更高亮度,无烧屏,另外色彩更加容易调试。

2012年,韩国政府收到的Micro-LED技术专利申请只有12个,而去年增加到了120个,数量翻了十倍。

过去十年中,企业在韩国申请的Micro-LED专利数量一共是358个,其中韩国公司申请了119个,外国企业申请了116个。



来源:腾讯科技

如需获取更多资讯,请关注LEDinside官网(www.ledinside.cn)或搜索微信公众账号(LEDinside)。

【版权声明】
「LEDinside - LED在线」所刊原创内容之著作权属于「LEDinside - LED在线」网站所有,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,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、转载、散布、引用、变更、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,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。
【免责声明】
1、「LEDinside - LED在线」包含的内容和信息是根据公开资料分析和演释,该公开资料,属可靠之来源搜集,但这些分析和信息并未经独立核实。本网站有权但无此义务,改善或更正在本网站的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。
2、任何在「LEDinside - LED在线」上出现的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资料、资讯、研究报告、产品价格等),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,均只作为参考,您须对您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。如有错漏,请以各公司官方网站公布为准。